幻影世界
2017-04-18 21-22-48 来源:山东省博山正觉寺 作者:仁炟法师 点击:次
幻影世界
(2012年4月 释仁炟法师开示于上海)
第一章 一场永不谢幕的电影
以编导的心态看人生
大家都看过电影吧?看电影的时候,观众会随着电影的情节情绪起伏,或者激动,或者欢喜,或者气愤,或者愉悦,还有的悲哀甚至流泪,有时候紧张,有时候快乐,情绪都是有变化的。
电影的编剧和导演看电影,随着电影情节的变化,也有情绪的起伏,但是他们多数是欣赏电影的艺术,哪个地方拍得理想,哪个地方不太满意,包括他们自己编剧、导演的电影,他们也在欣赏。
普通观众和编剧、导演都在看电影,感受是不同的。观众看电影的时候,是被动地随着电影情节而有情绪变化;编剧、导演知道是什么情节,他们的情绪基本上不会被电影的情节感动,或者有自己情绪的变化。普通观众的感觉和情绪变化是感性的、是被动的;编剧导演他们看电影就是主动的,就不会被剧情所左右,他们会深层次地、多方位地来看问题、对待问题。
人类自从有文字以来的历史就是一部长剧,是永不谢幕、演不完的电影或者戏剧。每个人在历史的长剧里头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的人是创造历史的,有的是在历史的长剧里摇旗呐喊的,有的当帝王将相,有的当普通百姓。这出长剧一幕一幕地演下去,没有了期,也没有结束。一个人生下来是在这个戏剧里头充当幼儿、儿童的角色,一直到老,是个完整的过程——生老病死。
也有角色变换的时候,但是不多,基本是稳定的,当然也有大起大落的。绝大多数人被历史所左右,茫茫然、惶惶然,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在命运的长河里面沉浮,甚至被淹没。那么,大家希望当导演、编剧,跳出电影来看电影,跳出人生来看人生吗?怎么才能跳出来呢?今天听老衲慢慢道来。
◎转瞬即逝的水泡花
给大家讲个故事。从前,印度有一个国王,他有一个公主。国王非常宠爱这个公主,她提出任何要求,国王都百依百顺,言听计从。这个公主就像温室的花朵,被国王呵护着、娇惯着成长。
有一天,天上下起了太阳雨,就是有太阳还下雨。雨滴落下来时,低洼地方的积水被风一刮溅起水泡,水泡在阳光的照射下五光十色、色彩斑斓,非常好看。这个公主就被太阳雨下的水泡吸引住了,看着太美了。她就跟国王提出来,“父王啊,这个水泡太好看了,能不能叫人取几个水泡来,做成花簪,别在我的头发上?这多美丽啊!”国王说:“好啊,不过这个水泡太脆弱了,不容易取啊。”公主说:“你不取来我就死给你看。”
国王被逼得没有办法,他太疼爱他女儿了,就下命令召集全国最好的工匠,当着工匠们的面讲:“你们要把水泡取出来做成花簪,给公主别在头发上。要是完不成这个任务就斩首。”结果这些工匠们都吓坏了,只有一个老工匠站出来了,挺身而出,说:“我可以完成这个任务。希望你把其他的工匠全都放掉,我来做。”
国王很高兴,等到另一天下大雨的时候,就让这个老工匠来取水泡,让他女儿在旁边看着。老工匠挽起袖子,准备好盘子,准备取水泡的时候,他跪下跟国王说:“陛下啊,我现在老眼昏花,认不清哪个水泡好哪个水泡不好,分不清美丑,是否请公主亲自告诉我哪个水泡好哪个水泡不好?让她取几个,然后我再给她打花簪。”国王说:“行不行啊?”公主说:“好,我去取。”
结果这个公主冒着雨去取水泡,折腾了半天,也没有取出一个水泡来。公主这才明白了,她是痴心妄想,水泡太脆弱了。回过头来告诉她的父王:“父王啊,原来我太愚痴了,水泡虽然好看,但是它太脆弱了。我折腾了好长时间也没有取出水泡来。它是取不出来的,一碰就破。你把工匠放了吧,是我的要求不合理。”这个国王听了公主的请求,说:“好了,放了吧,本来水泡就是不可以取的。公主的要求是过分的,不切实际的。”把老工匠给放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间的事情是无常的、是变化的,就像水泡一样不会长久,非常短暂。世间的真相就是生生灭灭、瞬息万变,也是虚幻不实的。只是人们不知道世界的真相,许多人穷其一生的精力,都在金钱物欲中追逐奔波,而最终的结果就像破碎的水泡一样。
第二章 洞彻世间的大智慧
甚深微妙的四句偈
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里面讲述了世界的真相。《金刚经》里有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金刚经》里有很多四句偈,比如“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四句偈是印度的文学体裁,就像中国的绝句一样,短短的四句话阐述,说明了世界的真理和真相。《金刚经》讲述的就是宇宙人生的真谛、真理。明了真谛、
把握实相就能够得大智慧,明见真理,祛除缠缚,解脱一切束缚,祛除一切烦恼,彻底解放心灵,实现阳光人生。
六种譬喻说有为法
在佛教里,世界的一切存在都称为法,这跟我们平常所说的法律的“法”概念是不同的。在佛教里面,有形的、无形的,一切的存在都叫法。有世亲菩萨的《百法明门论》,是专讲一切现象的,包括心法、人的思想意识、各种情绪等等。
法有无为法和有为法之分。无为法是不依因缘和合而成的一切现象,它具有不生不灭、无来无去、非彼非此的诸法的本体,也称为涅槃、法性、自性、真如、如来、实相、空相、本来面目等等。
有为法是指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上至天地造化,下至人之所为都叫有为法。“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句话,实际上阐述了佛在整部《金刚经》里面所要表达的意思。佛用六种自然现象——梦、幻、水泡、影像、露珠、闪电,来说明有为法即世间法的真相。
所谓梦,是人在睡眠时所出现的境界。做梦的时候,大家都认为梦境里的万事万物是真实的。没有人在梦里说:“我是在做梦,是假的,不用管它。”醒来的时候什么都没有,才知道是南柯一梦。有为法就像人在睡眠时做梦一样,梦里头以为什么都是真实的,但是醒来以后全部消失,都不存在。
幻,是幻术,也叫魔术。魔术师拿手绢一变,变出个兔子来,或者变出个白鸽来。它是没有自性、没有自体的,缘生妄有,说明有为法是虚妄的,是非真实的。
泡,风激水而成水泡。学力学,大家知道水泡有表面张力,但一会儿就破灭了,它是无常、不能久住的,说明有为法是不断变化的,是无常的,不可能长久的。
影,就是影子。有光才有影像的存在,没有光影像就消失了。这说明有为法是因缘所生,有因有缘才能成立,因缘和合它才能够生成,当因缘不具备的时候就不会产生影像。缘聚则生、缘散则灭、因果报应,是没有自性的。
露,早晨的露珠。在草叶上、树叶上、菜叶上、花瓣上的露珠,是客观存在的。凌晨温度比较低,水分结成露珠,但是当太阳出来很快就蒸发了。说明有为法是短暂的、无常的,是生灭变化的,不牢固。
电,是闪电。闪电只有在下雨打雷的时候才会出现,有阳电、阴电,有正电、负电,在高空运动,不同的电荷碰撞产生闪电。哪个闪电能持续几分钟啊?几秒钟一闪就没有了。说明闪电也是无常的,也是缘聚则生、缘散则灭,非常短暂,不会长久。
释迦牟尼佛通过梦、幻、泡、影、露珠、闪电这六种现象,来解释有为法的本质,是虚妄的、无常的、没有自性的,也是不实的、生灭变化的,而且是因缘所生这个道理。这些道理都是宇宙万物和人生的真谛,这都是真理。
现代科学验证无常观
关于释迦牟尼佛这四句偈,科学也已经验证了。理论物理学的前沿学科提出了弦论,它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自然界的基本单元不是分子、原子、电子、夸克、光子、中微子等这些粒子。世界的一切物质都是非常微小的弦振动和变化形成的,宇宙都是由许许多多非常微小的弦组成。这些弦每秒钟变化次数可能是10的22次方,变化得非常快。这些弦的寿命非常短暂,转瞬即逝,也就是说,它们在诞生的瞬间就夭折了,变化太快太快了。
释迦牟尼佛在佛经里也谈到了,比如说人生无常,人的身体每分钟、每秒钟都在不停地变化着,所以说刚才的你不是现在的你,现在的你不是未来的你。找不着自己,找不着一个“我”。究竟哪一个?它在不停地变化,这就是世界的本质。
也就是说,如果把宇宙看成是由弦组成的大海的话,这些基本粒子就像海水里面非常小的泡沫一样,它们也在不断地变化着,不断地运动着,不停地生灭变化着。弦论进一步说明多种多样的物理世界,就像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里面所说的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释迦牟尼佛讲的这个四句偈,是解决一切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金刚经》这四句偈、这个智慧就可以解决一切,可以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
第三章 打破幻相的束缚
◎大槐安国奇遇记
唐朝李公佐写的《南柯太守传》中,讲过一个故事。
相传在唐代的时候,有个人叫淳于棼,嗜酒任性,不拘小节。有一天适逢他过生日,请了不少亲戚朋友一起喝酒庆寿。喝着喝着他就喝醉了,朋友就把他搀到廊下睡觉。睡着以后,他就做了一个梦。
他梦到两个紫衣使者请他上了一辆马车。坐上后,这个马车就驶进门外大槐树下的洞里。进洞后,他看见里面风景很好,路上行人络绎不绝。再往前走了一二十里,看到一个城郭,城郭上面有一块金匾牌写着“大槐安国”。丞相在门外迎接,跟他讲,大槐安国的国王要把他的女儿金枝公主许配给他,招他为驸马。淳于棼诚惶诚恐,不知不觉之间已经拜了堂,举行了婚礼。
然后,大槐安国的国王封他为南柯太守,他带着公主一起到了南柯郡,勤政爱民,忠于职守,把南柯郡治理得井井有条,下得百姓爱戴,上得国王信任。而且生了五个儿子、两个女儿,家庭美满,官运亨通。
后来有一个檀萝国入侵,淳于棼领兵作战,结果是屡战屡败,金枝公主也得病死了。淳于棼处境很不好,干脆辞官,扶着公主灵柩回大槐安国。国王对他也不信任了,还要惩罚他,他辞官不做了。后来国王说,“那你就回去吧”,就让两位紫衣使者送淳于棼上了马车,把他拉回去了。
淳于棼回到家里一看,发现自己就在廊下躺着,还在睡觉,梦醒来以后才知道是个梦。仆人们在打扫院子,两个一块儿喝酒的友人正在洗脚,落日的余晖还照在院子里。
淳于棼在梦境里面过了几十年,醒来以后吓了一跳,就把这个梦境告诉众人,大家都感到很好奇,就拿着铁锨镐头到门外大槐树下挖掘,发现了一个大蚂蚁洞。往东南方向有一个小洞,小洞里面也有很多蚂蚁。大家才明白,大槐安国原来就是这个大蚂蚁国啊!他招了驸马,老婆原来是个蚂蚁。南柯郡原来就是个小蚂蚁洞。这才真相大白,事实原来如此。
“南柯一梦”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
◎吕洞宾的黄粱梦
相传八仙里面的吕洞宾也有类似的经历。吕洞宾本来考功名到了邯郸的永年县。中午了旅店要用黄米给他做粥,他就在一边睡觉,梦见考中状元如何如何,很风光四十年,最后醒来以后米还没有熟,所以叫黄粱梦。现在还有黄粱梦这个地方,就在河北邯郸县的永年县以北二三十华里的地方。吕洞宾通过这个梦看破世事,看破人生,出家学道就成了八仙之一的纯阳真人。
看穿幻相 快乐前行
当人们不能完全领悟一切事物都是幻相的时候,这个世界看起来是非常真实的,实在而且坚固。人们的期待和恐惧也变得坚固、无法控制,因而快乐、痛苦、恐惧、焦虑都在无尽地循环着。
佛陀告诉人们,在这个世界上的经历就是一场梦。梦中有错综复杂、跌宕起伏的故事,有剧情、有悬疑,当你了解了这一切都像梦幻泡影一样,明了一切都是虚幻的、无常的生灭变化,就不会被这些幻相所困扰,就不会被这些幻相所束缚,不被束缚就解脱束缚了。你可以欣赏这一切看似存在的事物,却不会把这些幻相当做真实而产生执着,不会有儿童追逐彩虹那样的失望。梦醒了,你的生活就会变得洒脱自在,轻松而快乐。虽然我们的生活、工作都是忙忙碌碌的,但是忙碌而不焦虑,事情很多但心不纠结,内心和精神是洒脱自在、轻松快乐的。
看穿这些幻相,虽然还会被这些幻相刺激,或者情绪化,悲伤、气愤、高兴、欣喜,但是你的恐惧和期待就会有稍许的变化,会减少,甚至淡化。有了这种洞见,你的思惟就会更加开阔、更加广博。就像布景设计师或者摄影助理在看电影一样,他们能够看到其他观众所看不到的电影技巧,比如摄影师如何布置、影片如何合成等等。对他们来讲,这些幻相都被拆解了。但是专业者在看电影的时候,还是可以尽情享受。有了这种洞见,虽然仍会经历情绪,但是这些幻相不会再戏弄人们,蒙蔽人们。人们虽然仍然在职场中、商场中、官场中拼搏,但是没有失败的恐惧和对未来的忧虑,每一天都是轻松快乐的一天。
第四章 慧眼观无常
◎美丽留不住
释迦牟尼佛的姨母有个女儿,叫嘉娜帕达卡娅妮公主,长得非常美丽,自己也非常自负。有一天她想,“我的表哥本来可以做转轮圣王的,但是出家了成为一位圣者。”(注:这就是释迦牟尼佛。本来公主是许配给难陀尊者的。)她就想,“难陀尊者、表弟阿难尊者和佛的儿子罗睺罗尊者都出家了,都修道去了,而且都证罗汉果,连我的母亲也出家当了尼姑,剩我一个人孤苦伶仃地在世间还有什么意思呢?干脆我也出家算了。”
因为她经常听释迦牟尼佛讲色身无常,她认为佛如果看见她的话,一定会轻视她的美貌。她出家以后,别的比丘尼都去向释迦牟尼佛请法,但是卡娅妮赌着气不到佛陀那里去,孤芳自赏。后来,别的比丘尼就劝她,听经闻法,好开智慧,释迦牟尼佛讲的法非常好,世间和出世间的真相释迦牟尼佛都洞见。卡娅妮被说动心,就去了。
释迦牟尼佛知道卡娅妮心里想什么。于是佛陀利用神通变化一个十六岁的女孩,长得比卡娅妮还漂亮,坐在佛陀的身边,而且这个女孩只有卡娅妮看得见。卡娅妮看到佛陀身边这个女孩长得太漂亮了,自己跟这个女孩子一比,简直是和乌鸦见了白天鹅一般,她就生起惭愧心了。
释迦牟尼佛用神通变化的这个女孩,卡娅妮看着她一会儿变成20岁了,再一会儿变成30岁了,由一个少女变成一个成熟的女性,再过一会儿变成40岁了,再一会儿50岁了,逐渐逐渐地老了。
卡娅妮就想,“这个女孩变化怎么这么快啊?我现在这么美,会不会也像这个女孩一样这样变化,很快老去啊?”她想的这会儿,这个女孩又变成七八十岁,一会儿死了。死了以后,全身腐烂,流脓流血,蛆也从女孩尸体里爬出来了。卡娅妮就想,“啊,好恐怖啊!原来人生就是这样啊!比我长得还美丽的女孩,转眼之间就这样了,将来我也会这样子的。看来自己的美丽不会永远存在的,不可以执着的,还是好好听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吧。”
她把自己对美丽的执着放下了,很快证得了罗汉果。
放下执着心开阔
人生是这个样子,其实事业也是如此。所以,能够深入地观修无常,对于获得不会大喜过望,对于失去也不会特别的悲伤。万事万物都是无常的,生灭变化的,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这样,我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不会伤心痛苦。因为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各种各样的打击、各种各样的考验。如果你能够看透世间的事情是无常的、是生灭变化的,你就不会有很大的情绪波动,会超脱地看待一切问题,心量扩大,心胸开阔,就不会有很多的执着。这是无常观。
第五章 宇宙万象不离因果
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虽然是梦中的世界,但是梦中也有运行的规则,这就是因果法则。因是内部的因素,缘是外部的条件。因是主因,缘是助缘,由因缘和合而产生的事物就称为果。我们平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就是因果报应。因缘果报简单的解释就是种什么因就会得什么果,这是宇宙万物生灭变化的普遍规律。
佛教的因果观很长久,讲三世因果:“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它不是一生一世的。但现在也有很多事情是现世现报。比如说,有一些贪官,身居高位,但对自己的要求约束比较差,觉得自己有权了可以为所欲为,做很多坏事,结果被纪检部门查了,最后被罢官、撤职、法办。按佛教的看法,这也是因果,他的福报享完了,就应该受业报。好多人二三十岁年纪轻轻得了不治之症,也是一种因果。
善恶有报 真实不虚
按照《地藏菩萨本愿经》讲:“地藏菩萨若遇杀生者。说宿殃短命报。”就是你前世杀生太厉害了,那么你这一世得宿殃短命报。如果你这一世积德行善,或者前一世做了很多好事,那么你这一世就得福报。有的人在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供养过佛陀,这一世就得大福报。
布施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各种各样的布施。布施是六波罗蜜也叫六度的第一项。很多人这一世做官也好,经营企业也好,能得富贵的福报,说明你前世或者你的前辈们种下了善因,给你们培了福、积了德,这一世得这样的福报。相反,那些受贫穷苦楚报的,他们的前辈造业很多。
因缘果报,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它都是客观存在的。因缘果报是佛教的基础,是基本理念,是客观存在的,就是种什么因得什么果。佛教的因果观旨在阐明宇宙万事万物都是依仗因果生起,而此果又成为因,待缘聚集成熟时又生他果,如此辗转相续,成为森罗万象。
宇宙间从自然界到众生界,从天体到微尘,没有一个现象能够脱离因果。无论是达官贵人,乃至于贩夫走卒,没有一个能够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律下获得殊遇。有的人说,怎么行善的不见善报,行恶的不见恶报,好人不长命啊?社会上经常有这些说法。其实这些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要长远地看问题。
本人七十多岁,算过来人了,见到的事情太多了。回过头来看,在“极左”的政治运动中,被错误批斗、挨整、戴帽子的人,他们的后辈们很多现在都起来了,好多好多还都不错。相反的,有些就像电影《芙蓉镇》里面敲破锣的那个,整天喊“运动喽、运动喽”,就喜欢运动的这种人,他本人,还有他的后代们,大多数都不太好。
大家一定要知道因果报应的道理。不管你信不信佛,都没有关系,但你不能不相信因果。你可以天不怕、地不怕,但是你不能不怕因果。平常说,菩萨畏因、凡夫畏果。什么意思呢?凡夫不怕因果报应,他觉得没事,可以胡乱地造作,业报来了才害怕。但菩萨知道因果报应的道理,不敢做坏事,怕种下恶因,将来因缘成熟的时候要受业报的。
◎小驼背的悲喜人生
释迦牟尼佛在《百业经》里头讲过一个小驼背罗汉的故事。
婆罗门是印度四个阶级的一个,一般的婆罗门都非常富有。以前在舍卫城有一个婆罗门,非常贫穷,以乞讨为生。他妻子怀孕以后,连讨饭都更难讨了。后来勉强生下个男孩,又小又瘦,一生下来就是驼背,所以起名叫小驼背。小驼背生下来几天,他母亲就没有奶了,没有办法就找大象、犀牛的奶给他吃,或者把讨来的米磨成浆喂他,勉勉强强能维持生存。小驼背后来长大了,也照样以乞讨为生,经常讨不到饭吃,他内心非常痛苦。
渐渐地,这个小驼背对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产生了很大的信心,在一个比丘的座下剃度出家,受了比丘戒。出家以后,在僧团里面生活,也经常得不到食物。别的比丘、比丘尼都能化到缘吃饱饭,唯独这个小驼背经常讨不到吃的,经常挨饿。有斋主供斋的时候,比丘们拿着钵、排着队应供,偏偏轮到小驼背的时候,斋主们有事放下勺子转身走了,等人家办完事情回来,觉得小驼背可能吃完了,就给下面的比丘,他就是得不到。
有些比丘就把这个事情跟释迦牟尼佛讲了,说小驼背太可怜了。释迦牟尼佛说,那我们制定个戒律,前面的比丘没有领到饭之前,后面的比丘不得应供,不得受食。佛教里有这条戒律,就是为小驼背制定的。结果即使有了这条戒律,小驼背还是经常得不到饭吃,不管什么原因,反正是到他这里就没有了。其他的比丘在僧团中生活都能吃饱喝足,唯独小驼背经常吃不到饭挨饿。
很多比丘同情他,有时候把他们自己化缘来的饭给他,可是等到给他的时候,饭就变馊了,本来自己吃的时候好好的,等小驼背吃的时候饭就长出毛来了,臭了,他就吃不成。后来有一天呢,小驼背打扫释迦牟尼佛的殿堂,有点福报,有几天能够吃饱饭,有点精神头儿了,就认真听释迦牟尼佛讲法讲经,精进修行,于是证得了阿罗汉果。
罗汉托空钵
小驼背证得了阿罗汉果,还是经常吃不上饭,自己化缘也化不到。有一天,他拿起扫帚来打扫释迦牟尼佛的殿堂,发现别的比丘早已经打扫干净了,他就没有活干。没有活干,就不能受食,便托着钵出去乞食,结果还是吃不到饭,空钵而返。
第二天,他想我早点儿去释迦牟尼佛的殿堂打扫,早早去了,发现别人去得比他还早,还是来晚了,回去吧。回去的路上,听说附近有一个大斋主要供养释迦牟尼佛和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们。他想人家供养释迦牟尼佛,我也能跟着沾个光吃饱饭啊。一看天气还早,就回房间打坐了。结果人家那个大功德主因为中午有事,请佛提前到斋主家应供,佛说可以啊,就领着众比丘到斋主家应供去了。等应供后就给斋主讲法,赞叹他的布施功德,说完法以后人家斋主就走了。小驼背出定以后一看中午了,人家都吃完了,他还是吃不到。
过去在古印度,比丘和比丘尼是过午不食的,佛教叫持午,按照戒律讲,叫不非时食。古印度是昼夜六时,中国是昼夜十二个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印度的过午,按中国的时辰就是午时,从中午十一点到下午一点,过了下午一点就不许吃饭了。因为小驼背证得阿罗汉果了,他要遵守这个戒律,过了午时,说什么都不能吃饭了。佛教传到中国后,禅宗兴起,禅宗讲修心不执着这些外相,所以逐渐地把过午不食给舍戒了,主要修心,不以修身为主,到晚上还要吃饭。以后我还要讲,不但要晚上吃,夜里还要吃,禅堂里夜里还要吃俩包子,什么原因再给你们讲。
第二天,小驼背没有吃上饭。到了第三天了,天不亮他就起来去打扫释迦牟尼佛的殿堂,结果到了门口,打扫的人出来了,又被别人抢先了。他总是没有机会打扫释迦牟尼佛的殿堂,没有机会应供。
这时,阿难尊者听说了,他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给释迦牟尼佛做侍者,很有名望,声闻第一,就是记忆力很好,能过目不忘。释迦牟尼佛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讲的什么经,他能一字不错地记住。释迦牟尼佛有十大弟子,有的智慧第一,有的声闻第一,有的苦行第一,像大迦叶尊者就是修苦行的。阿难尊者在释迦牟尼佛的僧团里地位比较高。他听说小驼背比丘经常吃不到饭,就对小驼背生起怜悯之心。
阿难尊者找到小驼背说:“听说你三天没有吃饭了,我帮你找个功德主,你到时候去应供。”小驼背很高兴,有阿难尊者给他介绍功德主。阿难尊者就找了个功德主说:“我们这个小驼背比丘证得阿罗汉果了,修行得很好的,就是好几天没有吃饭了。让他到你们家来应供好不好啊?”那个功德主说:“好啊,到中午我请他到我们家来吃。”他说完以后,因为有事情就急匆匆地走了,没有来得及跟他的家人和仆人们交代说有一个小驼背比丘中午到他们家来应供。小驼背比丘去了以后,没有人搭理他,又饿着肚子回来了。又已经过午了,不能出去化缘,只能饿肚子。
到了第五天,阿难尊者听说了,说太遗憾了,我都给你安排好了到那个功德主家去应供,结果人家突然出去有事没有交代,这个责任在我,今天我负责帮你出去化缘。阿难尊者就拿了两个大钵,到舍卫大城里化缘。阿难尊者长得很庄严,几乎跟释迦牟尼佛一模一样,又是佛陀的侍者,所以他很容易化缘,很快就化了两大钵。阿难尊者吃了一钵,留着一钵准备给小驼背吃。结果路上来了一群乌鸦,把满满的一钵饭都抢光了,没吃成。再去化缘那就过午了,就是化来小驼背比丘也不能吃啊。算了吧,结果又挨饿了。
到了第六天,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听说小驼背五天没有吃饭了,目犍连说:“咱们这个师弟怎么这么可怜啊?我去给他化缘。”他在十大弟子里是排第二位的。他拿了两个大钵,到舍卫大城化缘,化了两大钵,也是自己吃了一钵,留了一钵给小驼背比丘。结果走到半路,来了一群恶狗把饭抢光了,再看时间又过了,小驼背比丘肯定过午不食的,托着空钵回来了,还是没有吃到饭。
这时,智慧第一的须菩提尊者,听说小驼背比丘六天没有吃饭,这么可怜,说:“我给他化缘去。”他拿了两个钵出去化缘。须菩提尊者自己吃了一钵,拿了另一钵回来,结果刚送到小驼背比丘门前,结果小驼背比丘的业障现前,门窗都锁着,打不开,关得牢牢的。须菩提尊者就用神通把门打开进了房,刚要把钵送给小驼背比丘,结果被非人(佛教里叫夜叉鬼)把钵打翻在地,小驼背还没有接到钵,这钵饭就堕落到金刚大地啊,掉到地上马上掉下去了。
须菩提尊者用神通把这钵饭从金刚大地里取出来,再给小驼背。小驼背抓了一把饭刚要送到嘴里(印度人吃饭不用筷子、叉子,他们用手抓饭),就被非人抢走了,抓了两把饭都没有吃到。须菩提一看这怎么能行啊?人都快饿死了,自己亲自抓着饭往小驼背比丘嘴里送,结果怎么样?他的嘴张不开,像贴了封条一样,干着急,张不开嘴。须菩提尊者用神通好不容易把他的嘴打开,时间已过午了。你看这个业力多大?这个时候,小驼背比丘已经奄奄一息了。
须菩提就问他:“你痛不痛苦啊?”小驼背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了,说:“别的倒没有什么,就是有点口渴了,你给口水喝吧。”须菩提尊者说好,就去拿了满满一钵水给小驼背比丘喝。结果让非人给撒了一把灰,小驼背就喝了这钵灰水往生了。你看证得阿罗汉果了,还受这样的业报,饿死了。可以说,这个业报太厉害了。
很多比丘都到释迦牟尼佛那里问,为什么小驼背比丘证得阿罗汉果了,还受这样的业报,还会饿死啊?释迦牟尼佛就给他们开示。
一碗致命的灰汤水
小驼背罗汉受业报,最后喝灰汤水饿死。什么原因?这是他前世的业力所现。一切众生的业力不会成熟于外面的地水火风,而会成熟于自己的界蕴处,是他的造作。如是因、如是果,这是业力所感。有因就有果,有了因之后,待缘成熟了,它就生出果来。
他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大施主,娶了一位妻子,夫妻两人都行大布施。后来呢,他们生了一个孩子,长大以后非常吝啬,反对他父母做布施,尤其是做广大布施。什么是广大布施?就是什么都给人家,帮助别人。后来他的父亲去世了,他母亲还行广大布施。这个孩子就说他母亲:“你不能这么广大布施了,把我们的财产都布施给人家,有什么意义啊?”他不知道因果报应的道理,极力反对,多次警告他的母亲。他的母亲仍然做广大布施。这个孩子已经二三十岁,就心生恶念:“我多次警告母亲,她总是不听,不如干脆把她杀掉。”这是弥天大罪啊!世界上谁的恩情最大啊?父母的恩情最大,尤其是母亲,怀胎十月,多不容易,而且要背抱三年啊!
这个孩子因为憎恨他父母行广大布施,心生恶念,要把他母亲杀掉。他把他母亲关到一个空房子里,不给饭吃,不给水喝。他母亲哀求他:“儿子你把我放出来吧。我以后听你的话,不行广大布施了。”他说:“不行,我多次劝阻你,你都不听。你想让我把你放出来,除非等你死了,我把你的尸体搬出来就是了。”就这样,非常狠。
后来这件事情被他的亲戚朋友知道了,都纷纷指责他不应当对他母亲这么不孝。这个时候他母亲已经被他关了七天了。他迫于压力把他母亲放出来了,他母亲已经奄奄一息。他母亲说:“我现在好饿啊,饭已经吃不下了,你给我点水吧。”这个做儿子的想,“我在水里撒上一把灰,她喝了这个灰水肯定就咽气了。”于是他给她母亲倒了一碗水,在水里撒了一把灰。他母亲喝了这碗灰汤就咽气了。
从此以后,这个吝啬儿子多生多劫都堕恶道,下地狱,又堕三恶道,就是转成人也是非常贫贱,每一世、每一生都是喝灰汤水饿死。他受这样的报。释迦牟尼佛讲:“纵经百千劫,所做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这个小驼背罗汉就是以前那个吝啬儿子。所以,虽然这一世证得了阿罗汉果,还是免不了这样的恶报,还是喝灰汤水饿死,因为他是这样对待他母亲的,这就是业报,也叫恶报。他用什么手段把他母亲杀死的,他就怎么死亡。咱们平常都说,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千真万确。
吝啬比丘的临终心愿
关于小驼背罗汉为什么证罗汉果呢?这有它的道理。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现在是贤劫,贤劫以前是庄严劫,贤劫以后是星宿劫。我们现在是贤劫第9小劫的减劫,先是减劫,以后是增劫。人的寿命最长时是八万四千岁,后来逐渐地减,每一百年减一岁。现在是人生七十古来稀。现在人的平均寿命是七十几岁,是科学家计算的理论数值。实际上,我们周围有多少人四五十岁、五六十岁就走了?各种各样的走法,都不一样,真正活到七八十岁的人不多。当然现在医疗条件先进了,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延长寿命,但是总体趋势是减的,最后减到人寿十岁。人的身高也逐渐减少,减到一尺半高,那时拿树叶也可以杀人的。最后有七日战争,人们互相残杀,有些善良的人们就躲到山里去了。等到七日战争结束,那些跑到山里的人再出来,大家握手言和,都做好事不做坏事,都积德行善,道德重树,寿命再逐渐逐渐增加。等到寿命增加到八万四千岁的时候,弥勒菩萨再下生人间成佛,然后龙华三会,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下未曾得道的所有众生都依次得度成就。
现在在贤劫的第四尊佛、第五尊佛之间。释迦牟尼佛在贤劫里是第四尊佛,当来下生弥勒尊佛是第五尊佛。在贤劫人寿两万岁的时候,有迦叶佛出世。那时候,有一个施主有一对双胞胎的儿子,长大以后对迦叶佛的佛法生起很大的信心,弟兄两个一起出家了。哥哥非常善良,弟弟却非常吝啬。因为他俩对佛法生起信心,精进修行,都成为说法上师,得到很多供养。但是有很多的比丘受供养很少,善良的哥哥就把自己的财物、自己吃的东西经常去做布施。弟弟就说哥哥:“你不能把我们的财物都供养出去,都布施出去。将来我们吃什么,怎么办?”哥哥不听。后来他就劝哥哥去了别处。
到别处后,他们原来住的地方其他比丘受的供养少,就请他们回去。哥哥坚持回去,弟弟就不愿回去,说:“我们到哪里都有饭吃,都有衣穿,还有供养,回去干什么?”哥哥就说:“既然他们有困难,我们应该帮助人家。”于是他们就回到了原来的地方。
弟弟不服气地说:“这些比丘还用我们供养,到了别处还纠缠不休,整天没吃的没穿的,简直跟饿鬼一样。”他就生起恨心了。佛教讲慈悲为怀,帮助别人。什么叫“慈悲”呢?慈能予乐、悲能拔苦,把别人从痛苦中解救出来,济世利人,利济众生,这就是佛教的精神、佛教的本怀。但是吝啬比丘看哥哥总是把东西布施给别人,他就心理不平衡,骂别的比丘,生瞋恨心。
瞋恨心就像毒蛇一样,吞噬着人们的心灵,对修行是非常有害的。佛教里讲,贪、瞋、痴、慢、疑五毒,是修行的障碍。贪、瞋、痴三毒,加上慢、疑就是五毒,再加上恶见,这是六大根本烦恼。按照《百法明门论》讲,人有五十一个心所。其中有二十六个是烦恼心所,有六个根本烦恼,还有二十个随烦恼,是比较次要的烦恼。六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恶见,是大的烦恼。还有忿、恨、覆、恼、嫉、悭、诳、谄、骄、害、无惭、无愧、昏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失念、心乱、不正见,这些都是烦恼,是很有害的。
因为弟弟骂比丘像饿鬼一样,这是造很大的口业。哥哥就劝弟弟:“你不能这么骂出家人,这不合道理的,应该好好忏悔。”后来这个吝啬比丘自己也觉得作为出家人这样做是不对的,也生起了很大的后悔心,因此在他临终的时候,他就发了一个愿:“愿我对僧众恶口的业不要成熟。但愿将来能在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时候,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下出家,令佛欢喜,证阿罗汉果。”发了愿以后,就圆寂了。
当时那个吝啬比丘就是现在的小驼背罗汉,因为他发了这样的愿,所以能在释迦牟尼佛的座下出家,证阿罗汉果,是有这个愿力的,愿力成熟了。但是因为他一直非常吝啬,毁骂比丘出家人,这个恶业也非常重,所以他还要受恶报,被饿死,就是这么来的。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一点都不会错的。
大家一定要善护口业。佛教有“身口意”三业,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尤其是不可以骂出家人。
现在社会上有好多假和尚假尼姑,他们造业将来会受报的。《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这叫“违背戒律、欺诳白衣”,将来要下地狱,罪业很重的。但是,作为我们世间人来讲,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看到这些个现象不可以骂佛教,这是他们个人的事,不是佛教不好。
佛教叫人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就是佛教的定义,也是佛教的理念。不但要做好事,还要净化自己的心灵、净化自己的思想意识,这就是佛教,一点封建迷信都没有,跟这些假尼姑、假和尚毫不相干。他们穿上佛教的衣服去骗人、做坏事,他们自己受报。我们不要说三道四,不要骂佛教不好,不要骂和尚尼姑不好。
大家要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身口意三方面,自己都要保护好,我们的人格就会提高完善。这是关于小驼背罗汉的因果,为什么证得阿罗汉果,为什么喝灰汤饿死,这都是有原因的,不是无缘无故来的。
◎打扫经堂五千年 累世尊贵终证果
释迦牟尼佛在《百业经》里还讲过一个故事。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有一个施主富如多闻天子(多闻天子是四大天王之一,在北方掌管财富的,非常富有),他老婆生下一个孩子,长得非常庄严,相貌非常圆满,所以起名叫美丽者。
当美丽者跟随他的父母拜见释迦牟尼佛的时候,这个美丽者就生起一种感情,他就觉得释迦牟尼佛就是他的父亲。不管大人怎么拽他、拉他,他就跑到释迦牟尼佛的跟前喊父亲,感情非常亲近。因为他父亲母亲都是学佛的,也不加阻止,就让他亲近佛陀,佛陀也很欢喜。等到释迦牟尼佛为他们传授佛法以后,施主要带这个孩子回家,这个孩子说啥也不走,就要亲近释迦牟尼佛,所以只好把这个孩子留在佛陀身边。
美丽者的父母请求佛,请让他们供养佛七天,佛很高兴地答应了。施主就吩咐他的妻子回家准备供养佛陀和僧众们的饮食,施主自己陪着儿子在佛堂里过夜。从第二天开始,释迦牟尼佛领着众比丘们到这个施主家里连续应供七天,等到第七日圆满的时候,释迦牟尼佛给他们夫妇和孩子们说法,大家都很欢喜。这个施主跟他的妻子都证得了初果罗汉的果位。美丽者征得父母的同意,就在释迦牟尼佛座下出家了。释迦牟尼佛给这个美丽者起法名叫善来比丘,授了戒。善来比丘精进修持,很快就证得了阿罗汉果。
很多比丘感到很奇怪,就问释迦牟尼佛,他为什么这一生生到尊贵之家,身相庄严,令佛欢喜,而且又在佛的座下出家,证得了阿罗汉果位?
释迦牟尼佛就告诉大家,这是他前生的愿力成熟之故。拘留孙佛出世的时候,俱严国王对拘留孙佛生起信心,对佛非常恭敬,发心建设一座殿堂供养佛,贵为国王每天亲自来打扫经堂,这是对佛多么大的尊重!有一天国王有事情,就委托他的一个太子替他打扫经堂。这个太子很懂事听话,尽职尽责,替他的父亲打扫经堂。
拘留孙佛要考验这个孩子,就让经堂的灰尘越积越多,打扫不完,怎么打扫也不干净,但是这个太子心不生烦恼,心里很平静,继续打扫,打扫不完就在经堂里过夜。夜晚,拘留孙佛的声闻们、大罗汉们示现种种神变,而且帝释、天王们都来供养拘留孙佛。这个太子看到这些情况后,对拘留孙佛生起更大的信心和恭敬心,更不敢懈怠,打扫经堂更加精进,修行更加精进。
这样在经堂里一住就住了五千年,那时人的寿命长。后来他发起利济一切众生的大慈大悲心,在拘留孙佛座下皈依佛门,受居士五戒。临终时他发愿,愿以打扫经堂的功德,生生世世生富贵之家,身相庄严,将来有再像拘留孙佛一样的佛出世时,他能够心生欢喜,也令佛欢喜,在佛座下出家,灭尽烦恼,证阿罗汉果。
这个太子就是现在的美丽者。因为他的前世在拘留孙佛在世的时候,曾经打扫经堂五千年,毫不懈怠,而且临终时发愿,因此从拘留孙佛到迦叶佛,都生在富贵之家,能够心生欢喜,也令佛欢喜,他受这样的福报。
第六章?从因入手 妙得善果
断恶修善?福报自来
下面谈谈因果观从因入手、妙得善果的真谛。
刚才跟大家分享了两则释迦牟尼佛在《百业经》中开示的因果报应的故事。有的人不相信因果报应,讲什么好人没有好报啊等等,这样的说法是不对的。是时间不到,等到因缘成熟了,自然会得因缘果报。所以大家不要着急,要多做好事,不要做坏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佛教还有一种说法:“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就是一切善要努力去做,不要因为善事很小不屑于做。不论大善、小善都要努力去做。但是坏事坚决不能做。世界上一切事情的发生,都离不开因缘果报、因果报应。
佛在《涅槃经》里面讲,“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悔无追”。大家要珍惜这个人身,因为得人身不容易。有的人作恶多端,下了地狱,千劫万劫难复。就是业报尽了,从地狱出来,还得受贫穷苦楚报,受种种苦楚。就像刚才讲的小驼背罗汉,他有一定的善因,能够出家证得阿罗汉果位,但是他的恶业还是要受报的。所以大家千万千万要注意,多行善事,不做坏事。一个人可以不怕鬼神,不怕生死,但是不能不怕业报,不能不畏因果,不能无所畏惧,什么坏事都敢干,等业报来了,后悔都来不及了。
改革开放以后,很多人做了企业家,富起来了。企业家都盼望自己的企业能够兴旺发达。从因缘果报的角度来说,兴旺发达是一种善果。如何能够得到善果?要从善因入手。《地藏菩萨本愿经》里讲,“地藏菩萨若遇窃盗者。说贫穷苦楚报。”相反地,勤行布施能得大富的果报。不要说供养释迦牟尼佛,哪怕是供养出家人一碗水、一碗饭,这都是很大的果报、很大的善因,将来都有很大的功德,要受福报。大家这一世富有,是前生做过布施。为了今生和来世,也为了自己子孙后代的富有,大家还要多行布施。布施有多种,分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财布施,就是我们拿出钱财和物品来供养别人、施予别人、救助别人。法布施,是让别人做好事,不作坏事,像弘扬佛法,把善法告诉你身边的人。无畏布施,是用我们的劳动来帮助别人,或者做义工、做志愿者,或者用我们的语言使别人远离怖畏,这都属于无畏布施。大家要努力学习并实行之,从因入手,将来会得善果。
释迦牟尼佛的证悟与言传身教
一般人要么认为一切都有,心随境转,随相追逐,否则就到另外一个极端,认为什么都没有,都是空的,堕于豁达空。豁达空是一种断灭见,觉得什么都空,所以不断地造作,最后莽莽荡荡招殃祸。觉得什么都没事,什么都不相信,这是一种断灭见。
佛教有个开经偈,《金刚经》就有:“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阅读佛经,要正确地理解经义,避免两种错误的知见:一个是着有,一个是着空。
王安石是宋朝著名的宰相,因为跟司马光等人政见不合被弹劾,最后撤职。王安石本人是佛门弟子,学佛非常精进,见地很好,佛学造诣很深。王安石在《望江南·皈依三宝赞》里说,“三界里,有取总灾危,普愿众生同我愿,能于空有善思惟,三宝共住持。”这里就提到“能于空有善思惟”。
所谓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俗话说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天、人、阿修罗、地狱、恶鬼、畜生道是“六道”,其中6层天以下都是欲界,第7层天往上到第24层天叫色界,24层天到28层天叫无色界。“五行”就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金木水火土,佛教叫地水火风“四大”。
“三界里,有取总灾危”是说,三界里,你有取总有危险。这个“取”是十二因缘之一。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七七四十九天,不是坐在那里什么都不想的,是在静思惟,是在入定考虑问题,悟四圣谛、十二因缘。十二因缘观成,睹明星而悟道。十二因缘里面最重要的就是爱和取。有了爱、有了取,就有了造作。造作有善的造作,也有恶的造作。善的造作会得善报,恶的造作会得恶果。所以说“有取总灾危”。但是一般的“取”作恶的多一些,行善的少一些,因为五十一心所中恶的心所有二十六个,善的心所才二十五个,恶多善少。《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讲:“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有了造作,就有危险,就有灾厄。
大家要明白这个道理,“能于空有善思惟”,既不要着空,也不要着有。如果执着于空,堕入空见;执着于有,你永远不会超出三界,不能跳出六道轮回。佛教讲中道,儒家讲中庸。所谓中道就是事理圆融。
佛门有一句话:“实际理地不染一尘,佛氏门中不舍一法。”有人讲,既然“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那好,大家都什么不用做了,啥也别干了,反正什么都是空的,那就听天由命或者等死好了。这种看法对吗? 显然是错误的。明白了道理,这只是解悟。佛教说“悟”,有解悟,有证悟。听佛学教授讲经说法也好,听法师们讲经说法也好,你明白了道理,这叫什么悟啊?这叫解悟。理解了,但还不是真正的悟。真正的悟是什么?是证悟。需要你自己去修,自己去证,这个悟是证悟。豁然开朗,叫真修实证,这个证就是证悟。
证悟了才能够真实受用。如果光明白道理,有时境界一来就把握不住了,不知道怎么回事了。而证悟以后,心平如水,不起波澜。
佛教讲修行,修什么?修清净心。通过什么修?禅修!通过增加定力以止观。什么叫止观?止观就是禅修,修止、修观就是修禅定。修禅定和修止观是一个概念。修止,增定力;修观,开智慧。
即使证悟了,也要大慈大悲度化众生、利济众生。汉传佛教属于大乘佛法,不但自己修行,还要带领你周围的人修行,大家都做好事,都净化自己的思想意识。思想意识就是心。佛教里“心”字用得很多,很多场合都说心。什么是心?心就是思想意识,不是修肉团心。肉团心怎么修?不修,它也跳;修,它也跳;到什么时候它不跳了,那就走了。修的是我们的思想意识,意识心,是一个转识成智的过程。
释迦牟尼佛大彻大悟成佛后,为什么还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啊?既然什么都是空的了,什么都放下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都“如是观”了,怎么还在那里讲经说法、度化众生啊?怎么还放不下?大家有没有这个疑问呢?这不是释迦牟尼佛放不下,也不是因为他执着。佛陀证悟了,他明白道理了,明白了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真理真相,但是一切众生还不知道,所以他要把他的证悟告诉大家,传达给大家,让大家都修行,都祛烦恼开智慧,证悟涅槃。所以佛陀孜孜不倦地讲经说法三百余会,整整四十九年度化众生。佛陀是大慈大悲的,他要让芸芸众生都知道世间和出世间的真相。我们自己听闻佛法了,周围的同学、朋友、战友、亲戚、同事知道不知道?大乘佛教的心量是很大的,不但自己要离苦得乐,还要周围的人都离苦得乐,社会更加安定、更加和谐,生活更加美满。
顺逆皆有因 坦然去面对
看破世界的真相,能使我们时刻保持乐观的心态,洒脱自在地工作和生活。遇到困难的时候,要看透困难的实质,不会被困难吓倒。遇到挫折甚至失败的时候,也要知道挫折和失败如梦幻泡影,不要执着,要审查因果,找出失败和挫折的原因,克服缺点和错误,从因入手,把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遇到顺境的时候,工作上有了骄人的成绩,也不要沾沾自喜,一切都是无常的。道家有一句话叫“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你现在的顺境很可能就是下一个逆境的开始,所以大家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心态,慎重地处理好每一件事情。
因果律是客观存在的,大家处理每一件事情,都不能忘记因果,要善待自己的家人、朋友、员工,善待每一个人,帮助一切需要帮助的人。同时还要善待一切生灵,包括善待曾经欺负过你的人、反对你的人、陷害过你的人,要化敌为友,这个很重要。大家胸怀、心量一定要放宽,不要忌恨别人。忌恨别人也是修行的障碍。把心量打开,一切都不计较、不执着,如果你放不下的话,这是你自己的障碍,时间长了会得病的。
癌症有一个形成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心情抑郁,有瞋恨心,受压抑,心情不开朗,内分泌就会失调,其结果就是这些坏的东西会生长,生根发芽,影响你的身体健康。“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是世界的真相。知道这个真相了,想得开、看得破,放下执着,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总是保持乐观的心态,这样身体才会健康。
受持《金刚经》得大坚固力
本人今年71岁了,经常跟小青年掰个手腕,现在是孤独求败,一年很少能找到一个对手,到哪里都喜欢和小青年比试,随时保持乐观的心态。什么原因吶?就是诵《金刚经》。我从大学毕业以后就没有锻炼过身体,就是诵《金刚经》,有二十个年头了。《金刚经》中的“云何梵”讲:“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复以何因缘。得大坚固力。云何于此经。究竟到彼岸。愿佛开微密。广为众生说。”再忙再累,每天早晨起来坚持不辍诵《金刚经》。实在有什么急事,其他时间诵。当天没来得及,第二天补上,不欠账,欠账不是欠佛菩萨的,而是欠自己的。修行修自己,成就也是自己成就,不是佛菩萨给你成就、你给佛菩萨成就,都不是的。
今天的讲座,师父的压力也不小,但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个压力也是泡影。一切都是无常的,随时保持乐观心态,身体就健康,就强壮,吃嘛嘛香,身体倍儿棒,这就好了嘛。
提婆达多是古佛再来
大家要正确理解《金刚经》的经义,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包括我们的思想,如何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精神境界、思想境界就会上一个台阶。即使没有证悟,仅仅是解悟,明白道理就好,再一步一步地真修实证。要使自己的心态永远保持平衡,保持平衡了,一切都会应对,不会手忙脚乱。
讲个笑话。2007年正觉寺宝塔开光,《香港佛教》杂志刊登报道的题目是《一座金塔巍然屹立于齐鲁大地》,并配了压题照片。但2007年初,正觉寺宝塔刚建到第九层的时候,淄博市的国保支队支队长要抓仁炟,什么原因呢?说有人举报仁炟嫖娼。这位支队长后来跟仁炟成了朋友,前段时间我们一起吃饭,还提起过这个事情,我说我非常感谢你没有抓我。你抓了我,这个宝塔就建不成了。我就会心灰意冷,找个地方,找个小庙,自己修自己的就是了,就不会建宝塔了,更不会建正觉寺了。我说,你考虑过没有?要说仁炟在博山嫖娼,总得有这么个地方吧?在什么洗浴中心?什么牌号?大门朝哪里开?而且得找出个女人来吧?否则我跟谁嫖娼啊?得有办案警察吧?得有笔录吧?这些你都没有,只凭一封举报信,就要抓我,谣都造到你们公安局头上去了,多可笑啊!我当面就这么问他。
2007年初,当时山东省佛协常务副会长叫董振华,是山东省宗教局的一个副处长。听说这个事情后,他就给淄博市民宗局打电话说,“我们了解仁炟,他出家前出家后的情况我们都了解。这个人可是好抓不好放,你们得有真凭实据,没有真凭实据,你抓了,自己砸自己的脚,弄不好把自己的饭碗也砸了。”淄博市民宗局对仁炟也是了解的,所以才没有抓成,才有现在正觉寺的不断建设,才有正觉寺宝塔“巍然屹立于齐鲁大地”。这是佛力的加持,还有广大信众们的功德。接着讲保持心态的平衡。2007年农历正月,这位支队长来到 “正觉写字楼”。这个所谓的“正觉写字楼”其实是2002年最早建的工棚,上面是石棉瓦,低矮潮湿。他坐在沙发上,拿出一根烟来要点,我说:“对不起,麻烦你别点烟。你在我的办公室里点烟,就相当于拿着猪肉到回民家里去。”我说:“这是佛教的宗教活动场所,你得尊重佛教。”然后他就把烟夹到耳朵上了,然后翘着二郎腿问我:“那么多人告你,你为什么不走啊?”我说,“我不能走,如果我走了,就对不起那么多为我做饭的老太太们。”
从2002年初仁炟到博山开始筹建正觉寺,博山的信众特别是几位老太太,每天轮流到正觉寺为仁炟做饭。那时仁炟日中一食,早晨和晚上是不吃饭的,从2002年年初到2006年深秋,坚持了四年多的时间。这些老太太们不但轮流到正觉寺为仁炟做饭,而且还要用自己的钱买着菜,买着馒头,买着豆腐。这些老太太们十多年如一日,这不是衣食父母吗?我要是一抬屁股走了,我就对不起这些为我做饭的老太太们。
这是什么啊?这是心态问题。如果是想不开,就会认为我不欠你们博山什么啊,我凭什么在这里受苦受累,抽血抄血经,还得三步一叩朝拜五台山,玩儿命地给你们博山建寺院,完了还要告我,我不干了,不玩了,走吧。如果我这么干,还能有正觉寺吗?我这么讲,是仁炟的亲身体会。什么原因呢?就是要让大家看透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不要太执着,不要跟人家较真。你较真,给自己施加压力,自己背上包袱,气死你,没有人为你偿命的。相反地,还要感谢他们。感谢什么?给咱们从负面增加动力,这叫“逆增上缘”。
释迦牟尼佛修行时以及成道后,提婆达多整天给释迦牟尼佛捣乱,跟释迦牟尼佛争佛教的领导权。佛从来也不跟他争,甚至提婆达多拿刀砍释迦牟尼佛的时候,他也不喊叫,仍在那里打坐,“随你去,砍就砍吧。”头一放光,把提婆达多吓跑了。跑出去一二十米还不死心,捡起块石头来,砸释迦牟尼佛,把释迦牟尼佛的脚砸出血了,然后提婆达多生堕地狱,活着下地狱了。阿难尊者跟佛求情:“提婆达多下地狱了,你救救他,把他超拔出来吧。”佛说:“不是我不救他,他是我的老师啊!他是来助我成道、成就的。如果没有他捣乱,我还得五百世才成就。有他这么捣乱,坚定我的信心,让我早点成就,他也是古佛来的。虽然他生下地狱,但是他在地狱里享福呢,不信你看一看。”阿难尊者入定一看,提婆达多在地狱确实是在享福。
所以说,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一切给我们障碍的人、欺负我们的人、甚至毁谤我们的人,都要感激他们。包括善待一切冤亲债主。为什么会有冤亲债主?是因为无始劫以来,我们得罪过人家,所以人家来给我们设置障碍,报复我们。所以要超度冤亲债主,化敌为友,把恶缘变成善缘。有了这种心态,你永远是平衡的、平和的,你的情绪、精神永远是乐观的、自在的。这点很重要。
诵《金刚经》的真实受用
有一位董事长,看到很多企业浮浮沉沉,一会儿亿万身家,一会儿倾家荡产,每一个重大决策都影响着企业的命运,对于公司的未来和前途缺乏信心,常常处于焦虑不安之中。现在社会上有好多培训班,收费动辄几万、几十万,结果他花了很多钱,上了好多号称高端的培训课程,都解决不了心中的忧虑。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解决?学习《金刚经》。
佛门有四句话:“开悟的金刚,灭罪的地藏,成佛的法华,破魔的楞严。”向大家推荐这四部不可不读的经书:《金刚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妙法莲华经》《楞严经》。《楞严经》的全称很长,《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不管信不信佛,都读一读,至少种个善因,而且还明白道理。
首先《金刚经》每天都要诵,坚持不辍,时间长了你就会受益。《正觉修持法要》里要求正觉寺的皈依弟子们每天至少要诵一遍《金刚经》。
1996年,仁炟还做居士没出家,当时在烟台学院。一天,我借了辆自行车去买中药。回来的时候,在海防营那个地方的路口等前面过车。我个子比较高,左脚着地,右脚踩着脚蹬子。这时左后方来了辆摩托车,好大的声音啊,我还在想,前面正在过车啊,这个人骑这么快,撞车了怎么办?结果他没撞车上,撞我左腿上了。按常理,我的重心失去平衡,不得仰脸朝天啊?结果我骑在自行车上纹丝未动。他却像撞到铁柱子上一样,飞出去七八米远,正好前面的车刚过去,后面的车没有来,有三四米的空档,他飞出去了。
撞我腿的是摩托车排气管的地方,排气管撞掉了,他人仰马翻。等车过完了,我骑车过去了,他还没有起来。我说:“你这个小伙子骑这么快干什么?你多亏撞着我,否则你送人家上医院。”他很奇怪地看着我:这个老头儿不怕撞啊?后来过了一个星期,我回到北京跟朋友一说,他说:“我看看撞成什么样子了?”当时已经是11月份了,我穿着秋裤,绒裤都没有穿。我撩起裤子一看,有花生米那么大的一块青。这人摩托车骑得这么快,至少有四十公里的时速,我却连皮都没破,想必这就是诵《金刚经》的感应吧。
《金刚经》开篇有偈曰:“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复以何因缘,得大坚固力。云何于此经,究竟到彼岸。愿佛开微密,广为众生说。”所以诵《金刚经》能健康长寿,更重要的是能得金刚坚固力。
把握“三观” 阳光人生
诵《金刚经》,要把握几个“观”。
用虚幻观来看待问题。人在这个世界上的经历就是一场梦,如梦幻泡影,每个人都是梦中的一个角色。既然知道人生的经历是梦境、是幻觉,那么还要为这个结果患得患失吗?大可不必啊。还要焦虑,有什么意义?所以我们要修在当下,阳光人生。当你不纠结忧虑的时候,你与人相处就会平和,分析问题会更加清晰,思惟会更加开阔,从而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用无常观来看待问题。一切事情都是变化无常的,不可能有永远的成功,也不可能有永远的失败。你做任何事情,失败和成功都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可能成功的比例大一些,也可能失败的比例大一些。只要你做事都会是这样。所以获得的时候不要大喜过望,失去的时候也不要特别悲伤。万事万物都是无常的、变化的、生灭的。生灭有什么大不了的?只要大家不放弃,努力进取,总有成功的可能。
用因果观来看待问题。一个人的富贵贫穷困苦、经历的环境、经历的顺逆细节源于个人的别业和集体的共业。什么叫共业啊?比如战争,一场战争死很多人。还有车祸,好多人素不相识在一个车上坐着,出了车祸后一起命归西天。什么原因呢?无始劫以前他们在一起做过某件事情,这一世聚到一起受报。这就是共业所感。别业是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做过夫妻,也有别业、也有共业,共同生活嘛。很多时候,看的不是一生一世的,尤其是关系很好的夫妻,很默契很融洽,可能多生多劫做过夫妻,他们的共业可能多一些。
地藏菩萨说因果
《地藏菩萨本愿经》里讲:“地藏菩萨若遇杀生者。说宿殃短命报。若遇窃盗者。说贫穷苦楚报。若遇邪淫者。说雀鸽鸳鸯报。若遇恶口者。说眷属斗诤报。若遇毁谤者。说无舌疮口报。若遇瞋恚者。说丑陋癃残报。若遇悭吝者。说所求违愿报。若遇饮食无度者。说饥渴咽病报。若遇畋猎恣情者。说惊狂丧命报。”什么叫“惊狂丧命”?打猎的时候,人去恣情田猎,野兽疯狂地逃窜,那么人最后也像野兽一样惊狂丧命。
“若遇悖逆父母者。说天地灾杀报。”有个报道,台湾一个人三十多岁了还没有老婆,就怨恨他母亲,准备了一把刀放枕头下。他母亲问他:“你把菜刀放枕头下干什么啊?”他说:“我准备杀了你。我这么大岁数了,还没有老婆,没有找到工作,不都是因为你生了我,才有这样的结果吗?”他不从自身找原因,他怨恨他母亲。最后,有一天下大暴雨的时候,打了个霹雷,把他打死了。这是现报啊!悖逆父母者,这个罪业很重的。
“若遇烧山林木者。说狂迷取死报。”因为烧山林木的时候,那些动物都疯狂地逃命,最后是狂迷取死,跑着跑着撞到树木上、石头上死了。人烧山林木也会得这样的报。
“若遇前后父母恶毒者。说返生鞭挞现受报。若遇网捕生雏者。说骨肉分离报。”你用网捕鸟,或者用渔网打渔,你把人家的家庭拆散了,网了鸟的父亲,鱼的孩子、儿子、女儿,父母子女分离了,将来自己也要受骨肉分离报。
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这样一个人,上小学的时候他口袋里随时装个弹弓。看到鸟了,随手从地上捡起块石子来,一拉弹弓,弹弓一响,鸟就落地,非常准。小学毕业后他没有考上初中,成年之后就参加工作、结婚,生了三个儿子。三个儿子因为抢劫杀人,被判死刑或死缓,都是在20岁左右的时候,黄金年华啊,令人惋惜!什么原因啊?他打鸟打得太多了,成千上万啊!鸟儿通过他的三个儿子来报仇,三个儿子,两个死刑、一个死缓啊,家庭就完了。等他老了以后,境况非常凄惨!因为他少年时代打鸟打得太多,所以有这样的业报。因果报应太厉害、太厉害了!
为什么跟大家讲这些呢?就是要让大家从别人的教训里吸取经验,这是聪明人。要从自己的教训里吸取经验就是傻人。人的一生几十年转瞬即逝,很快就过去了,大家都要把路走好,希望多一些吉祥如意,少一些磨难,多做一些好事,不要做坏事,保证每个人自己心态平衡,心态平和。正觉寺有一个修行理念就是“修在当下,阳光人生”,让每个人都阳光,这样才好。
“若遇毁谤三宝者。说盲聋喑哑报。若遇轻法慢教者。说永处恶道报。若遇破用常住者。说亿劫轮回地狱报。若遇污梵诬僧者。说永在畜生报。若遇汤火斩斫伤生者。说轮回递偿报。若遇破戒犯斋者。说禽兽饥饿报。若遇非理毁用者。说所求阙绝报。”
现在的人们不珍惜粮食啊!1960年,饿得连树叶都吃不上,有多少人被饿死啊!现在人们糟蹋粮食,吃馒头还得剥了皮吃,饭菜成桌子、成碗地倒掉,这叫“非理毁用”,把自己的福报毁完了,就该受报了。到时候,想要什么没有什么,就知道难受的滋味了。大家要明白,积福、培福不如惜福,惜福很重要的!
弘一大师,俗名叫李叔同,他父亲是进士及第,与李鸿章同科进士,后来辞官经商,做盐的生意,在天津是很富裕的,不能说是首户吧,至少是很有名的。据弘一大师回忆,在他们家的客厅里有一副对联,是他父亲的同科状元写的,上联为“惜衣惜食非为惜财缘惜福”,下联为“求名求利须知求己莫求人”。就是爱惜衣服、爱惜粮食,不是为了珍惜钱财,而是珍惜福报。所以一定要珍惜自己的福报,不可以非理毁用。佛教里平常讲减衣增寿,减食增福,是有道理的。
“若遇吾我贡高者。说卑使下贱报。若遇两舌斗乱者。说无舌百舌报。若遇邪见者。说边地受生报。”以上讲的都是因果法则。懂得了因果法则,就要遵循因果法则。要多行善事,多种善因,感召善果。
第七章 心灵训练
没有受过训练的心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容易被激怒,情绪起伏,虚荣、骄慢、瞋恨等等都很难控制。思想固执、僵化,束缚我们的思惟,不能开拓进取。心灵训练也是修行的一个重要部分,目的就是增强定力,去除烦恼,启迪智慧,转识成智。平常要把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把第六识转为妙观察智,把第七识转为平等性智,把第八识转为大圆镜智,这是“四智”。心灵训练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都有极大的益处。如果你的心经历过良好的训练,就能在很愤怒的时候控制情绪,恢复平衡,对于伤害自己的对象也容易生起慈悲心,心里平和,情绪平静,精神乐观,积极快乐阳光。
佛教的三藏十二部浩如烟海,不外乎“教、理、行、证”四个字。通过学习明白佛陀的教诲,明白佛教的道理,要依理而修、依理而行,落实在我们的思想、言论和行动上。用佛陀的智慧来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来祛烦恼、开智慧,了脱生死,这就是佛陀的本怀。真正如法修持才能真正受益。
七支坐法
禅修训练要先练“止”。下面跟大家练习一下七支坐法:
第一项,双脚单盘或双盘。先练单盘,再练双盘。左腿在上是如意坐,右腿在上是金刚坐。单盘也叫银盘,双盘叫跏趺坐。
第二项,结印。两手相叠,男的左手在上叫定印,也叫三昧耶印。手心向上,拇指相对。女的结弥陀印,右手在上,左手在下,手心向上,拇指相对。
第三项,脊背竖直。不要后仰,稍微向前一点。
第四项,双肩放平。不要端肩,也不要含胸拔背,那是病态,自然放平就好了。
第五项,下颌内收。往里收一厘米左右。
第六项,舌抵上颚。舌尖抵着上牙膛,上面有个小坑。
第七项,双目微闭。
据说因为地球变迁,修行人都没有了,人类也绝了。后来从光音天下来的人类,不知道怎么打坐了,是看到猴子用七支坐法打坐,才知道古佛就是这么坐的,才又学会七支坐法。
止观双修 定慧等持
七支坐法是调身的过程。然后要调息、调心。调息就是调整自己的呼吸。调息、调心是同时进行的。用打坐念佛的方法来调息、调心,吸气的时候默念“阿弥”,呼气的时候默念“陀佛”,一呼一吸正好“阿弥陀佛”四个字。每天禅修练习要不低于半个小时,最好一个小时或者两个小时。这是修止。
观,就要思惟经意。每天都要诵一遍《金刚经》,结合自己的实际修《金刚经》的因果观、无常观、虚妄观。《金刚经》的每一句话都有深妙的含义,要仔细参究和参悟,逐步领悟《金刚经》的妙理,用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希望大家珍惜《金刚经》,修持《金刚经》,得大智慧,得大福报,得大自在!
如何系统地进行心灵训练呢?可以参照《正觉修持法要》。刚才教大家的打坐念佛,是四祖道信大师的修持方法,也是他教徒众们的修持方法。这叫“禅净双修、定慧等持”。这是北京灵光寺的海圆老和尚1993年传授给仁炟的。这种方法非常好,容易得定,容易摄心,也容易开智慧。
第八章 贤者的吉祥宝典
佛陀在《吉祥经》里详细述说了贤者的日常生活,获得吉祥的种种方法。这部经被奉为在家人修持遵循的宝典。
《吉祥经》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其时,一甚美之神,深夜光辉全祇树园而近至佛所。至已向佛问讯,立于一隅。彼神以如是之偈白佛言:多神与众人,祈求最上福,思惟于吉祥,请佛示说最吉祥。佛言:
远离愚痴者,交往贤圣人,敬应尊敬者,此为最吉祥。
住于适当所,过去积善业,己持正誓愿,此为最吉祥。
广学长技艺,善学诸律仪,能语彼言辞,此为最吉祥。
善能事父母,养护己妻子,安住于生业,此为最吉祥。
净行行布施,爱护诸亲族,生业无非难,此为最吉祥。
远离诸恶趣,谨慎勿饮酒,于法无放逸,此为最吉祥。
虔敬而自逊,满足且知恩,随时闻正法,此为最吉祥。
谦恭有忍辱,诣会于沙门,随时为法谈,此为最吉祥。
修道行梵行,审实见圣谛,实证于涅槃,此为最吉祥。
虽依世间法,其心不动摇,安稳无忧垢,此为最吉祥。
能为如此者,何处无不胜,到处皆多幸,此为最吉祥。
愿大家昼吉祥、夜吉祥,昼夜六时皆吉祥。
本书免费结缘,可在“正觉法宝流通”淘宝店恭请:https://shop115409732.taobao.com/
分享按钮